情思的流露,意境的深邃,内容的隽永,传统与新意的有机结合乃吾艺术创作观。----- 岸柳
返回列表 发帖

结识岸柳——马拴柱

结 识 岸 柳


马拴柱


  多年来,我酷爱书法。但在学书道路上的转折,应该说在一九九三年。此前,我只是情有所好,仅为“知其然”;此后,我才有所理性投入,以求“所以然”。那时,我尚任职在岗,每年手头上都有几份报纸.可随时浏览,对刊登的书法作品总是偏爱。期间,常有岸柳先生大作映入我的眼帘,久而久之,对其书艺的仰慕之情油然而生。

     一九九八年暮冬的一天,我到《河北日报》社拜访副刊编辑冯俊兰女士。在她的案头,我发现了岸柳先生的投寄书稿,并得到了先生的确切地址,如获至宝,喜出望外。心想:这回我可找着“门儿”了!我怀着求教拜师的渴望之心,于同年的十一月十五日,给他发出了第一封信函。信虽寄出,但心里总是七上八下,忐忑不安,生怕吃了“闭门羹”。没想到,喜从天降,二十二日我就收到了他的回信,满打满算,才用了七天的时间。回信整整写了三页。岸柳先生详尽地回答了我的学书疑点,并随寄书作多幅,谦和地说让我给他多加斧正。

  从此,我与岸柳先生成了“忘年交”,结下了不解之缘。三年来,我与先生书来信往,电话交谈,切磋书艺,收获颇丰。一晃,时过三载,遗憾的是,我们俩迄今未能谋面。

  岸柳先生,本名郝永安,号青源斋主,一九六三年二月生人,祖籍滦河西畔,供职于滦县卫生中专学校。系县四、五届政协委员、拔尖人才。

  他一九八O年于北国冰城军旅生活开始潜心书法艺术研究,创作。一九八五年,即有作品收入《袖珍钢笔字帖》一书。多年来,他的作品在《人民日报》(海外版)、《光明日报》、《法制日报》、《工人日报》、《羊城晚报》、《中国书画报》等四百多家报刊发表了3100余幅。在国际国内举办的书法大赛中获奖80余次。其艺术简历、肖像及作品载入《中国硬笔书法家辞典》等30余部大型典籍。2000年,国家级《经济日报》和省级《河北政法报》、陕西《读友》杂志,先后刊载专题文章、配发其作品,予以褒扬。他在研习硬笔书法的同时,亦钟爱毛笔书法及篆刻艺术。更注意文、史、哲、美与其他姊妹艺术知识的汲取,以提高字外功夫,软硬兼融,互取所长,各出新意。岸柳先生博通诗文,旧体诗、现代诗、汉俳、联语等,时有佳作问世,且又多为自撰自书。重点书作,他有的配诗,有的附以感言、随想等文字表述,形式新颖,独具一格。如“春”、“鹅”、“回归”“旷野”等幅。

  三年来,岸柳先生惠赠本人书法及篆刻作品近百幅,我均悉心汇辑珍藏。纵观其书作,结体严谨,运笔酣畅,布白有道,屡屡创新又颇守法度。书写线条有的沉稳庄重,大刀阔斧;有的行云流水、脉脉含情;或粗或细、或枯或涩都恰到好处。施墨浓淡配置,相得益彰。以丰富多变的构想,表达文字的内涵底蕴,不愧是一位优秀的青年书法家。他的诗文,语言精粹、清新秀美,读后令人神心愉悦,启迪颇深。七十八岁高龄的张树林老先生,观其书,吟其诗;以“佳句韵铿锵”、“更有书艺奇葩香”的诗句予以赞扬。

  岸柳先生尚未不惑,却才识卓著。关键是他的修身立品所致。他把“拙诚求艺、素朴为人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,堂堂正正地做人写字。凡求教于他的人,位不视尊卑,艺不视高下,他都赤诚相待。我和他交友,在书艺上,本很不相称,只是沾了一个“长辈”的份儿的光,可他啥时侯也尊称我为马老师,无一枉言,实令老朽汗颜。我缺乏书法用章求助于他,他二话没说,自筹印料,谋篇刻制,很快为我寄来硬书用章“东木”和软书用章“花甲书丁”各一方,解我之需,令终生难忘。

  的确,书法艺术的诱人魅力,使我们走到了一起,互励互勉。去年麦夏,他赋诗赠我,曰:“黑白世界趣无穷,铁笔毛颖唱大风,地北天南交挚友,宽博胸襟见平生”。以倾诉心意,释异地牵肠之负,吾当奋力追之而回谢!岸柳先生正值盛年,前程无量。在这里,我由衷地祝福他,在未来的时日,栉风沐雨,搏击奋进,书写出艺术上枝繁叶茂的更大辉煌!

返回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