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思的流露,意境的深邃,内容的隽永,传统与新意的有机结合乃吾艺术创作观。----- 岸柳
返回列表 发帖

《情趣》创作谈——岸柳

岸柳竹笔书法代表作《情趣》.jpg



《情趣》创作谈


    岸 柳  


     
      《情趣》书法作品,于丙子初夏偶成。就这幅作品的整体意境,我给予她“江南春未尽,望君满载归。”的创意。
        一年间,《情趣》这幅作品,被全国二十余家报刊相继刊登,这说明了她是深受欢迎的。这期间我曾写过百余字简短的“创作感言”,并有同道书友对《情趣》著文赏析。但是,我认为《情趣》有着与众不同的创作过程,是我硬笔书法生涯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。她给予了我特别的瞬间怡悦和激情感触,所以,今天再度回顾其情、记录其趣,与大家共赏。但愿《情趣》带着她固有的真挚内涵,姗姗走进您明丽的艺术乐园……

    一、《情趣》创作,并非处心积虑和整体上的意在笔先。
.

《情趣》书法作品,是我用自制的竹笔蘸墨,在十六开的图画纸上一次书写而成, 她的创作并不是完全的意在笔先,而是循序地笔随意识流转而成。创作当初,我只是以篆书的笔意书写“情”字竖心,试求有大树参天、枝桠繁茂、挺拔向上的盎然生机与新意,仅想表达清新舒畅的一种情趣。我蘸墨落笔写“情”字竖心之主笔“竖”,这一竖笔顿生意趣,竟然宛如一位秀发披肩的淑女,伫立岸边,呈眺望与等待之态。这自然简练的竖笔,这匆匆的一瞬间,这维妙维肖的矜持女子的情态,令我油然怡情,并增添了我将《情趣》作品创作成功的信心。  开笔得意,物我两忘。我以不同的笔致写完了竖心,其右边两竖似有枝上鹦鹉之态。迅即蘸墨以隶书笔意书一稚拙酣畅又带夸张的浓重的长横,再提笔书第二、第三横,使其横画较为细劲、笔画的边缘斑驳而具有涩感与力度。但这三横的起与止均不雷同,还呈现了远处是突兀的横岸,河中涌动着潋滟的水波之意态。我在书写这三横的同时,改变了传统笔顺,即连写了三横,这样用笔,是使其横向气势伸展贯通,并与左边竖心形成了纵横交织的势态,而后再写一竖,这一竖的位置居三横的中心偏左一些。这样安排,可以使“情”字整体紧凑而不支离。这一短竖,又像一块巨大的礁石矗立于河水中,礁石之巅又有一翠鸟小憩,并回首俯瞰。至此,“情”字仅完成了三分之二,便意趣可人。继而,我用相背的两竖笔来处理隶书之意的“月”字,使两竖下部开张,从而撑起“情”字右上之重荷。这样,“情”字便轻松地书写完成了。那么,《情趣》作品也只是完成了一半。“情”字大体上呈倒梯形,是左直右斜,又看到当时的纸张,右部空白剩余太少了,如果按平常的书写习惯,纸当然不够用,若硬写“趣”字,这幅书法将成废品。书法创作中这种局促的状态,也正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具有实践性的课题。只有采取灵活机动的补救措施,才能使作品保留住已有的风采。这样,我便大胆地运用穿插错落的方法,以行隶兼顾的笔意,将“趣”字的“走”字旁,处理得低平并穿插于“情”字的右下空白处,所书就的“走”字之态,正如一位头戴箬笠的出海者摇桨而归,其下部“捺”画恰如船舷浮于水中,激起水波,疾速而行。既成的意象并协调之美,使我心旷神怡,笔随意至,这时的创作进入了高潮,便形成了意在笔先的创作心态。我想,既然“趣”字之“走”字旁,有摇船(船桨)之意,那么,就应是满载收获而归之船。我即用厚重浓墨以行书书写“取”左部之“耳”字,并使其高高耸立,呈收获物堆积如山之状(另外,它还有船帆之意态)。再迅以草书书写“又”字,使其“撇”墨色浓重以充实空白、“捺”飘逸而具有动势。捺画,也是《情趣》作品的最后一笔,这一笔,又似活泼可爱的海豚,昂首翘尾跃出了水面。这样,所书就的“趣”字,恰似郎君摇着满载收获的船只归来!


  二、《情趣》创意与宋词《江南春》词意恰恰相反,而又暗合于词人所期待的美好意境。


“江南春未尽,望君满载归。”作为这幅作品的创意,是《情趣》作品书就后,依据她所表达的意境,且此意境又恰恰相反于北宋寇准所创三十字三平韵单调小令《江南春》之意。即“波渺渺,柳依依。孤村芳草远,斜日杏花飞。江南春尽离肠断,蘋满汀洲人未归。”在此,我将该词大致意思聊作简释:水波潋滟延伸很远很远,岸边垂柳在春风里婆娑起舞,依依含情。一个小村庄周围芳草萋萋延伸远去,太阳西斜,照着红纷纷的杏花在飞舞飘香。江南这妩媚的芳春、美好的景色过去了,而远离的亲人却不能一同欣赏与分享,一次次岸边翘首盼望亲人归来,情真意切,柔肠离索,从春天到夏天,连汀洲的水草都已经长满,想念的亲人还是没有归还。词人的单调小令,词句凝炼、词意婉约隽永,我很喜欢。我想,这个创意不正是词人所期待的美好意境吗?!

  综上所述,《情趣》竹笔书法是一次性创作而成的作品。她意象迭出、诗情画意、所表达的整体意境同宋词的关联与暗合,使她与众不同,颇具特色。这幅作品我借鉴篆、隶、行、草书体笔意,综合用笔,注意了点画间的相互照应、揖让错落,尽量体现正侧笔锋的巧妙过渡与结合,追求浓淡疾涩、既富于变化又整体协调、饶有意境的艺术效果。

  诚愿《情趣》为您亮丽的艺苑平添一抹新绿。
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 一九九七年十月十二日于青源斋

     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注:《情趣》作品已被全国百余家刊物采纳。《情趣》作品及创作谈刊于1997年12月31日《厂长经理日报》总第2252期“企业文化副刊”和1998年3月28日《钢笔书法报》(当时为内部交流刊物)“理论教育版”。

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   

  因为发自内心的喜欢,认为这幅《情趣》是优秀的作品,所以我便将其投诸报刊。并得到了《中国环境报》(1996年11月21日)《中国文化报》(1997年2月14日第三版)《现代书法》(1997年第三期)《西藏日报》(1997年6月12日第三版《画廊》)《河北日报》(1997年9月1日第六版)《中国林业报》(1997年11月1日第四版)《中国劳动保障报》(1998年7月11日第四版)《中国教工》(1998年第10期)《中国建设报》(1999年11月9日第四版《长城副刊》)《检察日报》(1999年12月9日第四版《七色窗画廊》)《中国航天报》(2000年2月2日第四版)《安徽经济日报》(2000年1月14日《周末刊》第三版)《浙江侨声报》(2001年1月4日第四版)《贵州民族报》(1998年3月2日第三版)《云南经济日报》(1997年11月29日第三版)《绥汾河报》(1997年5月5日第四版)《延边日报》(2004年6月25日《山泉》文艺副刊)《晚晴报》(2001年4月25日《月末刊》第三版)《漯河内陆特区报》(1997年7月13日第三版)《闽北日报》(2000年4月18日第三版《百合花》副刊)《梅州日报》(1998年10月11日第四版)《三亚晨报》(1997年11月15日第四版)等全国多家报刊编辑的刊发。

  1997年3月20日,《硬笔书法艺术报》“李金平硬笔书法批评”专栏中,发表了李先生的《郝永安竹笔书作析》的文章,对笔者(岸柳,本名郝永安)的作品《情趣》,给予了客观地赏析。我认为,《情趣》有着与众不同的创作过程,是我硬笔书法生涯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。于是,我在1997年10月12日撰写了《挚爱永恒——“情趣”创作谈》。(因为当时考虑到篇幅不宜长,所以,我就从两个方面来记述之:一是“《情趣》创作并非处心积虑和整体上的意在笔先。”二是“《情趣》创意与宋词《江南春》词意恰恰相反,而又暗合于词人所期待的美好的意境。”)这篇创作谈连同《情趣》作品于同年12月31日,被《厂长经理日报》企业文化副刊采纳;又于1998年3月28日,在湖北咸宁邹慕白先生担任总编的《钢笔书法报》上发表,这让一些书法同道从中产生了一些不同的看法,使得那年的《钢笔书法报》热点于《情趣》,而争鸣得火爆,可谓轰动了当时硬坛。我回想那一年,同道们对《情趣》各抒己见与尽情争鸣,见仁见智。而今看来,无论谁是谁非,我都会拥有着一份感激与欣慰。因为你们在意着,我便幸福着!因为有大家在硬笔书坛的热情参与交流,才使得我们心中的挚爱得以永恒!我喜欢“因为了解的越多,宽恕就越多”这句箴言。同时,我祝愿着同道师友相知相惜,共创书道和谐!—— 岸柳


岸柳,著名书法家,字沙伴,号青源斋主,1963年2月生于河北滦县。1980年于哈尔滨军旅开始潜心研习书艺并创作。1985年作品被收入《袖珍钢笔字帖》。多年来,他在国际国内书法大赛中获奖百余次,并且在《中国书画报》《书法报》《书法导报》《人民日报(海外版)》《中国文化报》《中国教育报》《北京文学》《北京楹联》等数百家报刊和网络媒体发表自撰自书的诗词联句作品10000余幅。曾被《世界华人文学艺术界名人录》《中国硬笔书法家辞典》《中华名人格言》等书籍收录。岸柳在研习书法以及篆刻艺术的同时,还注重文、史、哲、美及其他姊妹艺术知识的汲取,积淀文化修养,互取所长。他的书法作品有的附创作感言或随想,有的配诗,这种书法与诗文相融合的形式是他书法生涯中一种不变的追求,也常给人以意境美的联想。他坚持“多师是我师”,追求书法诗文的气韵生动、意境深远、紧密融合的外显与内涵----诗书合一。

TOP

返回列表